科学研究
Scientific research
首页/科学研究/论文/正文
《媒介仪式视角下 B 站跨年晚会的分散式认同构建研究》-张兰

【摘要】2019 年 12 月 31 日当晚,bilibili 视频网站(以下简称 B 站)举办的《2019最美的夜》跨年晚会,在一众卫视跨年晚会中脱颖而出,在线参与人数峰值突破8200 万人次,一周内回放量达 6700 万,被《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评价为“最懂年轻人的跨年晚会”。大批素未谋面却趣味相投的年轻人,借助 B 站构建的这样一场媒介晚会,共同营造出了一个跨时空互动、交流和共享的心灵集聚的网络空间。其中,场所、时间乃至参与的个体无一不以虚拟化、数字化形式存在,然而年轻观众所收获的集体认同感却真实可感、确凿无疑。此后两日,B 站股价暴涨超 18%,以至有人开玩笑:“B 站搞了一场价值 60 亿的跨年晚会!” 作为后现代媒介环境下的一种新型认同现象,B 站跨年晚会缘何能够在同质化严重的跨年晚会中独树一帜,吸引广大青年群体主动观看、转发分享、反复回味,效果直逼乃至超越 80、90 年代的“春晚现象”,并在全网掀起“哔哩哔哩干杯~”浪潮?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提出分散式认同理念,以概括网络传播的这一新现象,特别是在无限开放的流动媒介社会背景下的这样一种能够人为营造的分散式社会认同。B 站跨年晚会通过构建凌驾于自然时空之上的虚拟仪式时空,凭借集体记忆的询唤,致使观众身份从旁观者转换为参与者,参与模式实现了从他者凝视到主体凝视的蜕变。与此同时,仪式中充满了承载不同文化表征与隐喻的大量象征符号,交织成边界半开放的符号象征系统,为观众传达信息、区分他者、形成情感心理提供了心理集聚的虚拟空间。无论现实中参与者身处何时何地,只要置身于虚拟化的网络朝觐空间,观众即一无例外地由象征符号激发出本能情绪,再通过弹幕场域,将个体情绪进一步凝聚为群体情感,实现了时空离散条件下的一种“脱域”化共情共鸣。

在后真相时代,情感比理智更能聚拢人心。全球化带来了焕然一新的网络社会,也加剧了青年群体的认同危机。我们已经很难通过“同时同地同一群体”的现场仪式去实现团结认同,却可以借助媒介仪式创造一个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虚拟时空场域,不断唤醒、激发每一个步入该场域的个体情感,并在其中生成、发展、碰撞和升华,从而完成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在碎片化时空中实现情感认同,弥合社会大变革造成的在所难免的人际裂痕,把“年轻世代”人群团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