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教育未来发展迫切需要的问题,是会展人才的支撑后劲不足,具体来说,主要是高层次会展人才数量不够、能力不足和专业不精,无法满足新时代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近日,上海会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大学博导张敏教授接受《中国会展》采访,谈及会展教育的相关问题,本文章内容摘选自《中国会展》2018年第5期,总第413期。
中国会展:
您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简单谈一谈会展专业的教学情况吗?
张敏教授:
我国研究生培养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研究生教育位于全民教育体制的顶层,是国家发展后备人才的战略支撑,是本科学历会展人继续深造的一种学历教育基本形式。研究生分硕士和博士两个层级,入学要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在学期间要完成研究生课程学习并达到合格水平,完成学位论文写作并通过论文答辨,根据学位条例获颁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2017年我国全年研究生招生总数80万,在学人数260万,毕业60万;接近当年本专科大学招生、在学和毕业人数的10%。根据创新驱动战略要求和有关国际经验,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仍需扩大,特别是专业硕士。比如,千人注册研究生人数我国为3人,与日本、俄罗斯大体相当;然而德国、加拿大、韩国为5-7人,美、英、法各国均为9人。
目前培养工作的重点正在从数量规模转向质量水平。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从根本上取决于生源质量、导师能力、学科建设、学位管理和国际化程度。当然,其必要前提是学科结构改革创新,让有限的资源做到效益最大化,服务国家发展和事业需要,提高专业适应度和产业满意度。为此,有必要特别关注新兴交叉学科,如会展学、物流学、知识产权学、文化产业学、城市学,根据实际需要和学科水平,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及时肯定新兴交叉学科的学术地位,调整专业结构学科设置,力求跟上市场发展,服务国家利益。
中国会展:
请您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谈一谈会展专业的学生毕业就业情况如何?
张敏教授:
以上海大学为例,会展学研究生教育设在传播学一级学科下,自2007年开始硕士生招生,2010年开始博士生招生,至今培养会展学博士生12人,其中5人已毕业并获博士学位;培养会展学硕士生52人,其中28人已毕业并获硕士学位。
代表性学位论文如《春秋会盟的沟通机制》《人本视角下的节庆狂欢》《族群记忆的集体书写》《国家形象的视觉展示》《奥运文化的事件传播》《 Cosplay的传播模式》《迷笛音乐节阈限研究》《希腊戏剧节的文化沟通》《古希腊竞技与英雄之路》《美国崛起过程中的国际会展策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沟通机制》《加冕仪式领域下的奥斯卡颁奖典礼》。
中国会展:
您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提高会展教育,提升会展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张敏教授:
推进会展学研究生教育,有必要从根本抓起,做到立徳树人、服务于创新和国际合作三足鼎立。
首先要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培养全过程。会展是多对多的现场集聚平台。会展人承担着组织各方的责任,需要长期维护多边关系,必须兼具语言能力、业务才干和人格感召力。研究生是最具思想活力的青年群体。会展研究生培养有必要在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行素质基础上,对理想信念、高尚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提出要求,把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精深的专业素养和宽广的视野胸怀结合起来,锻造高层次人才。
其次要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重点,改革完善培养模式。会展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面向世界和未来开放。研究生选拔培养必须着眼创新潜质,欢迎跨学科报考,鼓励交叉融合选题,促进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结合、知识传承与创新开拓结合,组建跨学科、跨建制的研究平台,勇于挑战自我,主动担当重任进入前沿,通过持续创新锻炼研究生队伍、提升专业水平、服务回报社会。
再次是扩大合作交流,提高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会展是全球化大规模国际合作的平台。会展研究生首当其冲,必须善于纵横捭阖,参与沟通交往世界各国。在“一带一路”战略和人类共同体理念引领下,研究生教育有必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在更高水平上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有国际视野、有跨文化交流能力、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在会展领域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