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服务模式创新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基于上海探索性实践的归纳与思考》是上海会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敏教授的最新文章,8月25日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发表。文章原题为《上海会展业如何创新探索服务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今日发布,感谢张敏教授分享。
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当肯定会展业独具优势。其目的性策划、定向式邀请、社会化动员、竞争性展示、多样化选择、互动式认知和分散式决策,使之成为消费资源配置、城市服务动员、消费氛围渲染和制度环境营造的全局性先导性战略平台。加快建设专业化、特色化、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形成以国内大市场为主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融合发展新格局,需要会展服务模式创新,以发挥其市场化平台功能,扩大消费规模、提升消费品质、引领消费趋势、吸引消费回流,着力提升消费供给、完善消费设施、改善消费环境。
一、基础性机制
发挥会展促进消费的功能,需要把握其作用机制。会展主要是服务中间交易的市场化平台,不是服务终端消费的展销零售,作用机制远没有想当然那么简单。消费是利用商品或服务满足社会成员生活需求的行为和过程,并因此被看作生产的目的和价值的实现,乃至劳动力生产再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消费事关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具有历史相对性,随生产力进步而变化;而且适应个性化需求,具有无穷尽的丰富性和自发分散的独特性。
会展平台作为衔接生产和流通的中间环节,擅长把分散于世界各地的供给和需求集聚起来,通过沟通互动,实现认知、理解、信任和信用,最终走向交易决策,完成供需集散,提升流通效率、畅通经济循环。有意思的是,会展与城市的内在联系恰在于集聚,品牌商品集聚、创新创意集聚、买家卖家集聚、供需互动集聚、规则共识集聚、市场服务集聚、行业媒体集聚、基础设施集聚;两者间的不同,则体现为中间交易服务和全方位市场综合服务的不同。会展业令人称道的这种集聚功能,通常被称作资源配置机制。如果集聚的对象是消费品,那就形成了消费类展会。在此意义上,会展业应当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资源配置战略平台。
研究表明,2019年上海会展业业绩指标全球城市领先:一是展览总面积1941万平方米,全国占比13.05%;二是国际展1502.65万平方米,国际化率77.42%;三是品牌展入选世界百强14家,全国占比61%,居世界会展城市之首。具体考察显示,2019年上海会展市场消费类展会展览面积865.68万平方米,总量占比44.60%,主要涉及乘用汽车、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居装修、体育用品、摄影器材、休闲旅游、时尚艺术、医药保健、消费电子、交通运输、物流配送、洗染清洁等领域。这中间,世界知名展会有上海车展、家具展、美博会、数码互动娱乐展、自行车展、宠物展、孕婴童展、婚纱摄影器材展、食品饮料展、体育用品展等。它们发挥的作用,主要是对全球消费资源进行平台化市场配置。
值得关注的是,消费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不仅要借助如前所述服务于诸多品牌的水平分工类行业展会,而且要借助服务于单一品牌的上下游垂直分工类工序展会。只不过后者往往由跨国企业单独主办,比如苹果或华为发布会、体验展,参与方多为品牌生产者、配套者、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相关媒体,且一般展览规模较小,常常在附带会展业务的宾馆、酒店或品牌专用体验馆举行。
二、城市化动员
上海是国内首批社零销售万亿级城市之一,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万亿元,连续三年居全国城市首位。在线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电商交易额超过3.3万亿元,同比增长14.7%,约占全国10%。同时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首店、旗舰店数量全国第一,全球零售商集聚度排名世界第二,国际知名高端品牌集聚度超过90%,口岸服装、化妆品、汽车进口额分别占比全国69.9%、47.3%和36.3%,成为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地,中国或亚太区总部的集聚地。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要统筹国内外贸易和城市批发零售业,从市场综合服务全方位动员做起。上海根据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突出特色创新融合、科学布局区域联动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新兴消费和传统消费并举,出台提振消费的系列化有力措施,动员城市服务相关方全员参与。令人瞩目的是,相关措施居于中枢地位发挥统领作用的,正是2020年上海创新举办的城市新节庆“五五购物节”。这中间的逻辑,是全方位市场综合服务城市总动员已然越出了中间交易类生产服务领域,进入了生活服务、社会服务、基础设施乃至公共服务范畴;其统筹组织功能,需要由政府牵头的城市新节庆来担当。
“五五购物节”是一个大规模消费类节庆会展活动,在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上海购物节基础上,推出全新主题“全城打折季”,为人民提供获得感、创造节日氛围和欢乐幸福,内在骨架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原则。时间横跨整个二季度,贯穿劳动节、儿童节、端午节乃至中国品牌日等节庆活动。目的在于带动新兴消费、休闲消费、汽车消费、信息消费和家装消费“五大消费”,首发经济、夜间经济、品牌经济和免退税经济“四大经济”,营造诚实守信放心便捷的“消费环境”。各大商业企业、电商平台广泛参与,做到了“千企万店、全城动员,日日有活动、周周有亮点”,着力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力,不断促进城市消费提质扩容。
购物节期间,南京路、淮海路、陆家嘴、徐家汇、五角场、虹桥等全市各大商圈商街、购物中心、超市卖场、餐饮连锁企业,联动推出大力度让利活动。参与主体真打折、真优惠,真向消费者让利。2020年购物节阿里巴巴整合12个业务板块投入补贴92亿元,全平台销售额同比增长37%。拼多多发放现金及消费补贴超过35亿元,带动线上线下销售超过200亿元。
2021年购物节主题更新为“全球首发季”“全城打折季”,进一步联动“全国消费促进月”“联动内外贸、联动长三角”。当年5月全市社消零售额同比增长16.4%。其中,线下消费4991亿元,同比增长12%;线上消费2905亿元,同比增长14%。从品类看,高端商品销售同比增长49%,金银珠宝销售同比增长28%,化妆品销售同比增长14%,食品销售同比增长16%,汽车销售同比增长12%。消费升级正在成为现实。
三、四大发力点
加快形成内需主导的新发展模式,加快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既需要规划先行梯次有序,又需要五大城市开拓奋进积累经验,十大城市群持续发力轮番上攻,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此,必须加快形成万商云集的消费供给,加快培育独树一帜的首发经济,加快建设闻名遐迩的消费商圈,加快创新丰富多彩的消费模式,加快打造近悦远来的消费环境,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消费作为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最基础、最稳定、最持久的动力。发展商业、繁荣消费、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对城市核心功能的叠加和放大,是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上海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创办“五五购物节”,不断改善营商环境,持续打响“上海购物”品牌。面向未来,更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满足上海消费需求的同时,为长三角和全国人民的消费升级服务;在做强商品与服务集散地的同时,争创消费潮流的引领地、优质优品的定义域、效率水平的竞技场;在繁荣国内消费的同时,对内引流全球优质商品和服务、对外导出国潮国货,争当“中转站”“桥头堡”;在促进市场繁荣的同时,有力推动流通高效、生产革新、供给优化,提高经济循环效率,赋能上海“五个中心”“四大功能”“五型经济”。
会展业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必须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把消费类会展当作正业、主业、光彩事业,下决心花气力动脑筋做强做好,彻底破除事不关己、等待观望的消极态度。必须自觉融入主流、主动服务大局,进一步明确会展服务的内容和任务,明确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必须充分发挥会展功能,以创新服务创新,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在城市发展中壮大自己。
会展业是内容产业。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会展业的发力点首先是构建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消费资源集聚地。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引领下,打造全球消费精品集散中心,持续放大溢出带动效应,着力办好消费类展会两大系列,包括水平分工类行业展会和垂直分工类工序展会,加快推进“全球消费品牌集聚计划”,吸引消费品国际品牌总部入沪,打响本土制造消费品品牌,用两个市场的优质消费品,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升消费品供给侧效率和水平。
二是动员城市各部门多领域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在“五五购物节”组织引导下,以“全球新品首发季”引领新品消费,创办国际美妆节、国潮新品设计大赛;以“寻味魔都”引领餐饮消费,推出美食嘉年华、魔都吃货节、上海小吃节、厨艺大比拼、环球美食节、边吃边逛边打卡活动;以嘉年华活动引领汽车消费,兴办品牌大联展、新品云发布、驾乘新体验、汽车文旅行;以市民文化节引领文旅消费,推出美食旅游季、购物旅游季等主题畅游季;以家装节引领家装消费,健康节引领全民健身消费,敬老节引领养老辅具消费,夜生活节引领夜间消费,点亮“夜上海”。
三是升级发展本土化特色化大、中、小型节庆赛事。在上海时装周、潮玩音乐节、豫园新春民俗灯会、上海旅游节开幕巡游、上海国际马拉松带动下,因时因地因事制宜精心策划设计,助力打造引领世界消费潮流的新高地、全球新品首发地、专业新品发布平台,加快商业数字化转型,创新升级信息消费,点亮城市夜间经济。同时以节庆赛事活动助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商圈,打造特色鲜明的世界级地标;助力培育特色商业街区,形成一批国潮品牌特色街区、国别商品特色街区、分时步行街区和海派特色商业街区,提升社区生活圈能级和水平;助力打造“五个新城”商业地标,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特色消费功能区。
四是迭代创办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级与水平的国际会议和论坛,发扬光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主题,在凝聚共识、制度框架、方法举措层面,营造世界一流消费环境。议题议程要助力完善综合交通物流配送体系,倡导绿色低碳消费,优化城市商业空间,优化消费市场环境,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助力完善消费领域标准体系,健全市场监测、用户权益保护和重要产品追溯机制。助力完善国际消费政策和制度体系,发展免退税经济,增强外籍人士消费便利性。助力优化市场准入监管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助力构建区域协同产业联动新格局,加快上海、长三角、全国和国际消费市场一体联动,推进“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融合发展,深化商产文旅体联动,支持文化艺术、科学教育与商业消费跨界合作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11.3
[2]商务部等十四部门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2019.10.14
[3]国务院批准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2021.7.19
[4]上海市关于加快建设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持续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的若干措施,2021.4.19
[5]上海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