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论坛:生态文明的贵州答卷》是上海会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敏教授8月16日发表于中国经济网的最新文章,原文标题为《一个国际论坛和贵州生态文明的答卷》。今日发布,感谢张敏教授分享。
近期,笔者参加了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参观了论坛系列活动“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历程展”和“生态文明示范观摩点”。论坛提供的一系列极富冲击力的印象体验,使贵阳国际论坛多年来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美丽中国实践、搭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在国内外与会人士心目中,落实为一套由3600万贵州人民奋力书写的、堪与国际社会共同分享的生态文明贵州答卷。
01 《贵阳共识》转化为社会行动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峰会。2009年,生态文明贵阳会议首次亮相,并发布《2009贵阳共识》。2013年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外交部批准,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论坛致力于汇聚国内外政、商、学、研各界精英开展交流合作,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分享美丽中国的知识、经验和最佳案例,促进政策落实完善,抓住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应对生态安全的挑战,促使与会各方增进了解、建立互信、找到利益汇合点,形成国际、地区、产业议程,共商解决方案。
论坛形成的系列化《贵阳共识》,已经转化为修复自然生态、治理发展环境的制度保障,把生态文明融入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诸如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率先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率先设置环保法庭并推动公检法配套的环境资源专门机构全覆盖;率先推行生态保护责任到人,建立起从省到村的五级河(湖)长制、林长制;全域取缔网箱养殖,实现箱拆除、鱼搬家、人改行,共护两江水资源、共建黄金经济带。如今,低纬度高海拔的贵州已经形成了为贵州独有的生态文明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留住了天蓝、地绿、水清、空气洁净的美丽大自然。
02 全面脱贫,与自然和谐相处
贵州山地占到92.5%。有民歌唱道,“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吃不饱,除夕晚上才有米汤喝”。在党中央领导下,贵州人民数十年来坚忍不拔、用双手改变了自身的命运。截止2020年底,贵州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经济增速连续十年位居全国前列,经济总量从2011年的全国第26位,上升到2020年的第20位。今日的多彩贵州以人类发展与自然保护和谐共进的姿态,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生态文明的典范、当代中国的缩影。
贵州人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稻鸭鱼”种养系统世代传承,山地梯田生态循环。酸汤鱼米汤发酵,鲜美可口;糟辣椒驱湿开胃,老干妈欧美风行。茅台酒纯由高粱酿造,用的是赤水河的天然河水,经1800多种微生物发酵而成。石斛两面针黄连桂皮,当地人生病,吃的都是当地草药。各兄弟民族染制花衣,染料都是中草药发酵而来,无毒无害,图案纯手工绘制。有机农业、有机食品、有机印染、有机医药。这似乎落后于现代半拍,然而山青水秀、民心淳朴,人与环境和谐共生、怡然自得。
人在大自然中既显得渺小、又因意志而伟大。草坝村长黄大发为学水利从认字开始,30多年率村民凿崖开渠,矢志不移引水到村。通水当年,全村破天荒收获了80多万斤谷子,从此告别了饿肚子的生活。麻怀村邓迎香打破四面环山闭塞落后,和村民一起挖隧道上县城,又在政府帮助下把两小时的山路,修成了10分钟的坦途。如今,原本家徒四壁的村庄拥有了53部小汽车。赤水河杨昌芹凭着竹编手艺,和留守妇女、残疾人一起巧干脱贫,成为全省最年轻的非遗传承人。“贵三红”胡广芬创业始于打工,目前已拥有一大品牌、一千多员工、十万农民为她种辣椒,还建起了辣椒城大数据中心,指导种植、服务网购,年销售达1.5亿美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顺天应人促成“转运”硬实力。贵州人借助季节、气温、山地等自然条件,建起了世界一流的大数据基地,引入一大批大数据产业。目前已铺设光纤总长90万公里,网络带宽平均每秒7个G,成功引入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苹果、戴尔、腾讯三大设备商。大数据云端存储、分析、传输,广泛应用于网络通讯、远程医疗、电力配置、天气预报、交通疏导、辅助决策。FAST天眼选址贵南平塘,花了22年时间建成全球口径最大、灵敏度最高、利用群山环绕抵御外部干扰的天文射电望远镜,可观测137亿光年外天体。自启用3年来,在探索外太空生命和新行星搜寻过程中,已经发现了99颗脉冲星,形成了天文大数据存储、分析、传输、利用的中心,每每引发世界天文界沸腾,频频在此召开国际天文大会。贵州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高架桥梁世界第一。全国近万座高架桥,贵州独占五千。世界排名前一百的高架桥,贵州拥有46座。北盘江特大桥塔高564米,成为世界第一高架桥。隔山相望、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方式,在天堑变通途梦想成真过程中得以一朝改变。“现代、高效、互联”,在贵州早已不再是梦。
03 人和靠文化,创新靠包容
发展讲合作,人和靠文化。贵州有17个少数民族。每年四月,贵东台江十万苗人“姊妹节”,成为苗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母亲为女儿盛妆打扮,参加节日狂欢。文明传承体现在服饰、刺绣、歌舞、仪式,乃至长桌宴、牛角酒中。丛江县小黄村侗族大歌,历来就是侗族人代替文字的历史、文化、社会、伦理载体。在他们看来,“歌比天大”。非遗传承人、80多岁的潘萨银花,能背会唱百首大歌,成为鼓楼放歌的灵魂人物。平坝屯堡“地平戏台”搬演历史故事,16代传承同心同德主题。“锦屏文书”流传十万份,记录了六百年前从山林保护财产确认,到契约诚信交易公平,成为非遗保护和档案馆修复收藏的重点。苗族服饰、万人绣工、侗歌文献经电子化分类存储查询,形成了民族文化大数据,为创意产业提供着珍贵丰富、源远流长的民间资源。
鼓励创新、开放包容的大环境,使招商引资水到渠成。高科技公司迅猛发展,大数据产业铺天盖地,智能飞行器、无人驾驶汽车纷至沓来,甚至引来了硅谷投资。青岩古镇,旅游大数据从客流分析开始,可视化转换历历在目。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把大数据融入了年轻一代的生活梦想。通过手机平台把集卡与货源联系起来,如今货找车、车找货的速度,从原来的平均两天时间,降低到不足10分钟,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导航、定位、行驶、航行产生的大数据积累,转而成为面向未来的生产要素。
生态文明的贵州答卷,启示论坛参与者进一步思考:生态是生物在特定自然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生物与生物彼此影响,生物与自然相互作用。文明是人类思想行为的长期积累,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中,帮助人类走出野蛮,走向社会合作与自然和谐。其间或因时空不同而有族群差异,但人类在生态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却与时俱进、日益彰显。人作为生态主体,必须对生态负责。文明就是要造就有修养的人,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全面承担生态责任。
在这里,贵州告诉世界,未来中国将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