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复兴相对于衰落而言。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对近代中国“落后就要挨打”的集体反思。复兴的动力,深深埋藏于民族死难与屈辱之下。国家公祭仪式作为国家与国民的社会化沟通平台和国家层面的重大举措,在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以死难为沟通起点,以民族复兴为仪式导向,搭建起死难与复兴的沟通桥梁,成为当代民族复兴从近代衰落历史中凝结复兴共识、发掘复兴伟力的重要渠道。国家公祭仪式以情感为中心的沟通特性,使之成为国内唯一一个基于死难主题以激发民族复兴情感并以此助力民族复兴的国民情感共同纽带。
国家公祭仪式的沟通在主办方的主导下,按照死难叙事与复兴叙事的结构依次展开。前者包含仪式时空、祭奠展演两部分,后者由仪式代言、和平展演组成。观众在仪式时空中萌生了悲悯/仇恨情感并在祭奠展演环节持续积蓄,而后在仪式代言环节转化为民族复兴情感,又在和平展演的波涌推动下达到峰值。在此过程中,观众一方面基于符号互动形成了对民族复兴的一致性理解,另一方面基于共有情感的节奏连带形成了对民族复兴的情感性认同。在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下,观众联结成为民族复兴的情感共同体,充分激发出民族复兴的情感。其间,观众的情感变化过程呈现出“欲扬先抑”的结构特点并因此促成了民族复兴情感的最大化。共同的历史记忆、共享的象征符号、共振的情感能量构成了国家公祭仪式沟通的内在机理,推动着沟通的顺利进行。
与此同时,国家公祭仪式的沟通仍存在优化空间,需要持续加强符号运用、创新展演方式,以提高公祭仪式情感互动的效用价值。国家公祭仪式揭开了尘封的死难记忆,引导国人在伤痛中汲取前行的动力,这正是国家公祭仪式之于民族复兴的独特价值。尽管国家公祭仪式未必能够直接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但其凝聚起来的民族复兴情感势必将转化为复兴动力并将在可预期的未来发挥出更强大的作用。